京山百姓医院

风湿骨病辩证论

 二维码
发表时间:2017-07-18 09:26

现代医学理论认为,风湿骨病是由人体的肝肾亏虚,气血两虚,机体免疫下降,受风湿性病菌侵袭所引起的无菌性炎症;在中医理论中把这种炎症称痹症,把风湿病菌称为痹毒,由于这种痹毒在人体的体液中隐藏性极强,当常规药物发生功效时,它属于闭合状态。当药物功效过后,它又迅速游走全身,层层侵袭骨关节机制,因此一般的风湿骨病药很难达到彻底清除痹毒的效果,风湿骨病就无法被彻底治愈。

  专家一致认为:治疗风湿骨病的原则应该是:专攻一点再及其它的抗痹毒原则,即首先清除痹毒,然后修复受损关节,促进人体营养元素的吸收,全面提高免疫能力,从而使人体风、寒、湿、邪从外而解,彻底治愈风湿病。

  中医认为,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主要是由人体素体虚弱,正气不足,腠理不密卫外不固的前提下,复感风寒湿诸邪,使气血失运,经络闭阻而致。诸邪先后杂至,各有其特点:痛点不固定或游走性者为风;疼痛剧烈,痛处喜暖畏寒,屈伸不利者为寒,痛处固定,肿胀明显者为湿;痛处红肿灼热,喜凉恶热者为热,若日久失眠,病邪深入关节骨节,瘀血、痰浊等病理产物继之而生,与邪气胶结,阻痹经络,留滞关节,则关节痛疼,肿胀,变形,僵直。可伴关节外多系统受损,关节病变主要表现在四肢大小关节,也可累及颈柱关节,属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,血清中可出现类风湿因子,病理特点关节滑膜炎,本病侵犯关节骨和软骨,造成关节畸形,是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。

风湿病、类风湿性关节炎二者均属于中医学“痹症”,历节病范畴。

 痹,是痹阻不通之意,本病一是由人体正气不足,二是由外邪侵袭,合而发病。

外邪侵袭  如居处低洼,坐卧湿地,淋雨受寒等感受风、寒湿邪;亦或感受风热,与湿邪相合,或风寒郁而化热。诸气相杂,经络阻滞,而病为痹,风性善动,风邪甚则痹痛游走,寒性收起,寒邪甚则痹痛剧;湿性重浊,湿邪甚则痹困重肿胀;热性则肿,热邪甚则痹困重肿胀;热性则肿,热邪甚则痹痛红肿。

正气不足  素体虚弱,气血不足,风寒湿热之邪侵袭,留连于筋骨之间,使气血运行不畅,从而发病。或平素起居失于摄养,劳倦,房事过度等,均可伤损肝肾,精血亏虚,筋骨失养,复感外邪则极易发病。

痰瘀互结  痹病日久,反复发作,气血运行不畅,津液输布不利,聚湿成痰,血滞成瘀,痰瘀互结于筋骨之间,

造成关节畸形,屈伸不利,肿胀痛疼。

辩证论治 

1、 气虚

  气虚血运无力,血行淤滞,不能上荣与面,面色淡白或晦暗,气虚不能推动血脉充达肢体肌肉,故身倦无力,少言懒语,血行不畅,瘀阻络脉,筋脉肌肉失去营养,故证见疼痛如刺,痛处不移,拒按肢体麻木,四肢不遂。

痹病,先由气血亏损,肌腠松驰,以致风、寒、湿三种病邪阻塞经络,阻碍了气血的运行而成。最常见的症状是:大小关节疼痛,运动障碍,或者一部分发生麻痹,失去知觉;或者周身有沉重的感觉;或者下肢浮肿,关节奇冷,变形。

症候:肢体关节肌肉疼痛,时轻时重,曲伸不利,逢阴雨天加重,苔薄白,脉弦滑或濡缓。若风邪偏胜,则关节游走疼痛,多见于上肢肩、肘;若寒邪偏胜,则关节痛剧,遇寒则重,得热则缓;若湿邪偏盛,则痛处不移而关节沉重肿胀,肌肉麻木。

治疗方法:祛风散寒,除湿通络。

2、风湿热痹

  症候:起病较急,关节红肿灼热疼痛,痛不可触,筋脉拘急,曲利不利,或见皮肤红斑肿痛,多伴发热口渴,烦躁不安,小便短赤,舌红苔黄腻或黄燥,脉滑数。

 治疗方法:清热除湿,祛风通络。

 3、虚痹

    症候:痹证日久不愈,关节痛疼,时重时轻,反复发作,关节僵硬变形,疼痛剧烈,不得曲伸,或疼痛麻木,关节附近呈暗黑色;时或关节红肿疼痛,伴发热口渴,尿短赤;或关节冰凉,逢寒冷而痛甚,得热则缓,舌苔白腻舌质紫暗或有瘀斑,脉细涩。

   治法:活血通络,扶正疗痹

   根据元气既虚必不能达血管,血管无力,血必停留而瘀,和痛则不通,通则不痛,治风先治血,血行风自灭,及扶正祛邪的原则,拟活血化淤通络加以治疗,风湿性,类风湿性关节炎,骨关节炎,我院由经验丰富的骨病专家亲临坐诊,据临床实践证明对患者的肝肾等脏器无明显毒副作用,可长期服用。






上一篇产后风湿
分享到: